新闻中心
让沃土永葆生机(美丽中国·土壤篇)
来源:高能环境   |  2015-06-16 总浏览:135697

       对于土地,中国人有深厚的情结。作为一个农业文明绵延了几千年的国家,由稼穑而产生的天文、立法、传统节日、自然信仰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基础。在中国人的文化基因里,一直存留着对土地的尊重与敬畏。

       然而,随着工业的繁盛,过度开发、污染让一些土地变得满目疮痍。环保部最近发布的《2014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截至2013年底,中国土壤侵蚀总面积294.91万平方千米,占普查范围总面积的31.12%。另外,《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显示,中国西南、中南地区土壤重金属超标范围较大。镉、汞、砷、铅4种无机污染物含量分布呈现从西北到东南、从东北到西南方向逐渐升高态势。

       像对空气污染和水污染开战一样,中国已经对土地污染开战。

 

       流失耕地失而复得

       长期以来,对资源的过度开发与利用,使得中国耕地面积不断减少。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从1996年到2009年,全国因建设占用、生态退耕、结构调整和灾毁减少的耕地超过2亿亩,其中大多数是优质耕地,仅东南沿海5省就减少水田1798万亩,相当于减掉了福建省全省的水田面积。目前全国有12个省份建设用地总量已接近《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确定的2020年规划控制目标数,耕地占补平衡的压力不断增大。

       给耕作层土壤“搬家”,是减少建设占地损失的好办法。根据中国社科院的测算,如果未来每年建设占用耕地500万亩左右,并将这些耕地全部进行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将可再造优质耕地200万亩以上,或改良中低产田600万亩、提高耕地质量等别2等以上,让流失的耕地失而复得。

       吉林省利用耕作层土壤“搬家”,有效保护了珍贵的黑土地资源,保持了优质耕地生产能力基本稳定。作为全国较早推行非农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剥离利用的省份,吉林省半数以上县市都开展了这项工作,剥离耕作层土壤面积超过20万亩,剥离土方量超过5000万立方米,使得3万多亩优质耕地的耕作层土壤得以保留。

 

       土壤修复正在起步

       和大气污染、水污染相比,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和滞后性。土壤污染一旦发生,仅仅依靠切断污染源的方法很难恢复,治理成本高、周期长、难度大。

       对污染土地、退化土地、损毁土地等的综合治理修复是土地整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2014年,中国正式启动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综合治理,在湖南长株潭地区开展170万亩重金属污染耕地首批修复试点。

       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中心的数据显示,中国土壤污染修复产业产值尚不及环保产业总产值的1%。而在发达国家,这一比重达30%以上。中国实际需要修复的土地规模巨大,预计2015年中国土壤修复市场规模将达400亿元。未来4到5年将是土壤修复产业快速发展的黄金期。

 

       珍惜土壤保护先行

       “要治理修复,更重要的是要保护。”国土资源部副部长王世元解释,自然形成1厘米厚土壤需要200年,形成1厘米厚耕作层土壤需要200年至400年,形成20厘米厚的耕作层土壤则需要更长时间。

       2015年被联合国定义为国际土壤年,这也是第一个国际土壤年。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也在积极行动。

      土壤污染防治法已列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立法规划,相关工作正在积极推进中。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扩大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试点范围等。今年中国将扩大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治理试点和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试点范围,计划用6至7年时间,遏制住土壤污染的趋势。

       环保部部长陈吉宁近日曾表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环保部将全力贯彻落实好环境保护法,抓紧编制“土十条”,逐步推动土壤污染的风险管控和治理修复。

分享到:
微信客服